Inquiry
Form loading...

LED色溫

2023-11-28

LED色溫

由於光源發出的光大部分統稱為白光,因此用光源的色表溫度或相關色溫來指光色相對白的程度來量化光光源的色彩表現。 根據馬克斯普朗克理論,將一個具有完全吸收性和放射性的標準黑體加熱,溫度逐漸升高,光度隨之變化; CIE色標上的黑體軌跡顯示了黑體紅-橙-黃-黃-白-白-藍-白的過程。 黑體升溫至與光源相同或接近時的溫度定義為光源的相關色溫,稱為絕對溫度K(開爾文或開爾文)(K=°C+273.15) 。 因此,當黑體加熱到紅色時,溫度約為527℃,即800K,其他溫度影響顏色變化。


光色越藍,色溫越高; 色溫越低,顏色越偏紅。 白天光線的顏色也隨時間變化:日出後40分鐘,光色偏黃,色溫為3,000K; 正午的陽光呈白色,溫度上升至 4,800-5,800K; 陰天中午6,500K左右; 日落之前,顏色偏紅,色溫降至 2,200K。 其他光源的相關色溫,由於相關色溫實際上是接近光源顏色的黑體輻射,光源顏色表現的評估值並不是準確的顏色對比,因此具有相同的兩個光源色溫值,光色的外觀可能仍存在一些差異。 僅憑色溫無法了解光源對物體的顯色能力,或物體的顏色在光源下是如何再現的。


不同光源環境的相關色溫

陰天6500-7500k

夏季正午陽光5500K

金鹵燈4000-4600K

下午陽光4000K

冷色營地燈4000-5000K

高壓汞燈3450-3750K

暖色營地燈2500-3000K

鹵素燈3000K

燭光2000K


光源的色溫不同,光色也不同。 色溫在3300K以下,有穩定氣氛、溫暖的感覺; 色溫為3000--5000K為中間色溫,有清爽的感覺; 色溫5000K以上有冷感。 不同光源的不同光色構成了最佳環境。


色溫是人眼對光源或白色反射體的感知。 這是物理的感覺。 生理、心理的複雜複雜因素也因人而異。 可以在電視(照明器)或攝影(反射器)上以人性化的方式改變色溫。 例如,我們使用3200K白熾熱燈(3200K)進行攝影,但我們在鏡頭上添加了紅色濾鏡。 濾過一點紅光,讓照片看起來色溫較低;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在電視上減少一點紅色(但減少太多也會影響正常的紅色表現),讓畫面看起來暖一點。


對色溫的偏好是由人們決定的。 這與我們日常看到的風景有關。 例如,在靠近赤道的人們,每天看到的平均色溫是11000K(8000K(黃昏)~17000K(中午))。 所以我更喜歡高色溫(看起來更真實)。 相反,緯度較高的人(平均色溫約6000K)喜歡低色溫(5600K或6500K),這意味著如果用高色溫電視來展示北極的風景,看起來會偏綠色; 相反,如果用低溫電視看亞熱帶風情,就會覺得有點偏紅。


電視或顯示器的色溫是如何定義的? 由於我國風景的全年平均色溫約為8000K至9500K,因此電視台製作節目時都是以觀眾的色溫9300K為標準。 但由於歐美的色溫與我們不同,全年平均色溫在6000K左右。 因此,當我們看那些外國電影時,我們會發現5600K~6500K是最適合觀看的。 當然,這種差異讓我們感覺,當我們看到歐美的電腦或電視的螢幕時,感覺色溫偏紅偏暖,有些不太合適。